2019年9月6日,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舉辦「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與人權論壇-語言場」。由本會黃居正董事長(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主持,邀請波宏明理事長與童春發教授就政策與規範層面,討論原住民族語言權、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與族語復振,並請到伊婉貝林博士候選人與南投縣親愛國小詹素娥校長,進行賽德克族族語復振的個案研討。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波宏明理事長從語言的創造、破壞與復振切入,討論族語的價值以及語言和社區營造、原住民族權利之間的關係。波理事長提到,原住民年輕人不願意花大量時間學習族語,很多與無法在職場上使用、無法以此維生有關係。事實上,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立法後,現在各級政府單位、學校,都很需要嫻熟原住民語言的人員,是年輕人投入族語學習的機會,他希望原住民青年都能好好把握。透過環環相扣的提問,理事長從個人、家庭與部落等角度檢視族語的現況,並對臺灣的多元文化,提出了「多語言生態花園有一天能百花齊放」的期待。
總統府原轉會語言小組召集人童春發教授由語言小組的工作內容出發,結合個人經驗、政府文書與口述訪談,揭露語言流失的歷史,再點出轉變的契機。他也提到,的確族語使用、學習環境的惡劣,肇因於過去政權的長期壓制。但是面對這個現實,原住民在當代,除了檢討過去,更需要積極採取作為。只有更多人學習族語、使用族與,才能扭轉現在的不利情勢,這是每一個原住民的責任。童召集人認為,大家現在都在努力,他以記起歷史的教訓、珍惜當今的契機等勉勵作為上半場的結語。
伊婉貝林博士候選人藉由自身的求學過程、田野調查見聞與參與文獻撰寫的經歷,探討賽德克族族語復振的經驗與省思。她特別談到,在與耆老進行口述訪談、紀錄語料的過程中,老人家時常會配合年輕人的族語程度,採用較為淺顯的語彙。這個狀況,會使年輕人難以學習、採集到比較複雜、艱難、古老的語料。因此,她在年輕時,會找自己的母親,與她一起去做口述訪談。透過族語能力較好的母親做為中介,使老人家願意提升、深入化討論的內容。現在,她也開始逐漸扮演這種中介角色了。
南投縣親愛國小詹素娥校長則在與教育和語言緊密相關的職業生涯中,觀察到教會、原住民族委員會與教育部等不同機構的資源和政策,如何影響著族語的復振。詹素娥校長指出,教師的夢想就是每一個孩子都學得更好,也期許自己能持續地在教育領域推動語言的復振。